在明朝仁宣之治后的短暂繁荣之后杠杆融资利率,国家并未迎来另一个盛世,而是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惨痛打击,甚至连当时的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人俘虏。明朝的崛起势头从此被打断,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。
历史上有句名言:“太阳底下无新事”。纵观人类历史,许多朝代的兴衰往往因一场战役的结局而发生剧变。西周时期,周昭王的南征失败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。他不仅是武王姬发的重孙,而且作为西周盛世的继承者,肩负着将周朝推向强盛的重任。可他却以“丧六师”的结局,让西周的强盛时期戛然而止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周昭王的结局远比朱祁镇更加悲惨。周朝甚至不敢记录这一事件的全部经过,关于他“南征不还”的原因,至今成了西周初年的最大谜团。周昭王的一生中,至少三次亲自南征。这些征战的对象,历代学者众说纷纭。有观点认为,昭王的目标是当时逐渐崛起的楚国,尽管楚国在当时尚显弱小,不值得周天子亲自出征。更多的学者认为,他的真正敌人是南方荆楚地区的“蛮夷”部落,未经周朝统治的这些地方一直不服周天子的统治。
展开剩余78%那么,为什么周昭王要亲自南征?周朝当时正值武德鼎盛的时期,尽管史书记载下的“成康之治”表面上看似安定,实际的背景是周王朝并未停止过对周边地区的扩张。即便周天子高调宣布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,实际控制的地方依然有限,特别是在南方的荆楚之地。为了维持周朝的统治和分封制度,周天子不得不将许多“蛮夷”地区纳入统治范围。
周朝的分封制度并不像后世所理解的那样单纯。与刘邦将儿子封为齐王,封地齐国不同,周朝的分封制度更像是以军事手段拓展疆土的工具。周天子通过分封贵族、功臣和外戚,让他们去对抗那些不服周朝的地方势力,并通过设立“畿外诸侯”来扩大周朝的影响力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这种分封制度逐渐显露出其弊端。尤其在周昭王时期,由于前几代天子已经拓展了大部分易于征服的地方,剩下的空白区域就只能在南方寻觅。而荆楚之地的资源丰富,尤其是铜绿山的铜矿,对西周的经济和军事至关重要。因此,周昭王必须亲自出征,确保将这些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周昭王的南征,与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有本质的不同。朱祁镇的亲征出于一时的冲动,并且没有采纳老将的建议,结果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惨败。而周昭王的南征,符合当时周朝的政治传统,且周昭王经过了精心的战前准备,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。然而,令人无法预料的是,尽管周昭王在前两次南征中都取得了巨大胜利,但第三次南征却以悲剧收场。即便如此,周昭王依然未敢轻敌,他的战前准备无懈可击,甚至军队的部署也没有疏漏。然而,正是这次南征,昭王最终死于汉水之畔。
竹书纪年提到,周昭王“丧六师”一事,成为了西周的重大灾难。六师是周朝最精锐的部队,是由周王朝的贵族组成的精英军队。周昭王失去六师,意味着周天子亲军的核心力量被削弱,这对周朝的影响力和军事能力造成了极大损害。
周昭王“南征不返”的具体原因至今无从考证。史书对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。一种说法认为,周昭王在战斗中遭遇了楚国的攻击,但此说法缺乏证据支持,因为当时的楚国并不足以给周天子造成致命威胁。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,周昭王是在一次船只事故中不幸溺水身亡。还有一些史料提出,周昭王可能死于天灾,比如地震、山洪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袭击了他的军队。
天灾说似乎能更好地解释周朝为何如此忌讳昭王的死因。若周昭王因天灾而死,这将意味着天命的转折,甚至暗示上天已放弃了周王朝。而周朝将这个消息封锁起来,避免引发诸侯们的不满和反叛。
无论真相如何,周昭王的“南征不还”无疑是西周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。正如明朝土木堡之变一样,周昭王的失败极大地动摇了周天子的权威和影响力,周朝的统治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周昭王的死亡给周朝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王的丧失,更重要的是它对周朝军事力量和统治体制的深远影响,最终导致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力逐渐减弱。
周昭王的南征未归,不仅是西周衰落的起点,也是历史的一个谜团,直到今天依然没有确凿的答案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合法配资平台_合法配资平台股票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观点